微电影与微视频的机制创新*
The Mechanism Innovative of Micro-Film and Micro-video
朱善智徐丛丛
内容提要微电影从概念的出现到学界的正式认定.经历了一番从短片到微视频再到与电影紧密关联的艺术 本体思辨与呈现。微电影与微视频、彩视短片等活跃于影视界的几个概念实质上存在着微妙而明显不同的“分 野”特征。在分野的基础上探讨微电影的分类和创作创新等问题是当下应该解决的重要学理问题.而不再是一 味地强调微电影的传播问题"微电影创作的创新机制则包含了互联网加髙校电影联盟、原生态强调、系列跟进 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项有关各方联动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微电影微视频新媒体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系四川成都数五字多换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数五字多换替
Zhu Shanzhi Xu Congcong
Abstract: Micro-film from the emergence of the concept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been officially recognized, experienced a lot from the video clips (o the micro -video and then to the film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art ontology and presentation. Micro -film and micro -vedio, video 址网换替 the active in shadow horizon of several concepts essenlially exist subtle but distincl dislinction characleristics. In the divis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e micro-film classification and creation of innovation moment should be solved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oblem, which is no longer blindly emphasis on the spread of micro-film. Micro-film (creation of innovative inechanisnis, including the Internet and college film alliance,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emphasis, a series of follow-up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nlenl, is a relevant parlies Io the linkage of the syslein engineering.
Key words: micro-film, micro-video, division, new media development
微电影的发展和研究似有如火如荼之势,但在电影这一正统艺术 面前,微电影还未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恰当位置:尤其是伴随着中国常 规电影票房的节节拔高,微电影的概念认知与形态发展成为一个悬而 未决的问题:而且,我们所看到的微电影绝大多数依附于网络这个载 体.其传播渠道比较有限.制作方面亦是不够精细,但是,作为影视产品 的新形态,其出现必然是当下精神文化的一面镜子。在对照这面镜子看 影视业界的发展趋势的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将这面镜子打磨得干净 明亮:那么微电影如何回归自身的概念层面,认清楚与微视频、影视短 片等的区别,尤其是其与微视频的分野问题.是其继续发展和创新的一 个最基本议题,而这一疑问的解决可能将会使微电影迎来前所未有的 突破契机。
*该标题为《重庆社会科学》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微电影与微视频等 的“分野”及分类和创新机制研究》。
一、微电影与微视频等的“分野”
2013年2月28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微视频(微电影)专业委员会成立,将微电影和 微视频似乎既想区分,又不想将其分开,最终呈 现出了将微电影作为微视频概念的良好补充的 结果.2015年7月16日,中国电影家协会微电 影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陈凯歌导演任名誉会 长。电视界和电影界的这两个专业性行为可以 较为明确地说明了微电影与微视频的认知问 题。微电影更多的是电影的行为,微视频是影视 “合谋”的成果,似乎更强调电视的主体性。无独 有偶,近两年华东六省一市电视艺术家协会联 合主办了名为“华东六省一市暨全国部分省市 微视频(微电影)作品犬赛”,这是对这种电视主 体性发挥的一个很好说明。时下,众多电视人依 然将微电影和微视频等同视之,已经带来了非 常不好的学理影响。
从名字本身的定义来界定,微视频当然具 备了更大的范围,一切以视觉呈现的和音频相 对的内容都可以囊括在内,包括抓拍的、完全真 实记录的等没有剪辑的内容(比如婚礼片段、活 动现场片段)、广告片、预告片、影视片断、专门 创作的微电影等。微电影从本质上讲是电影艺 术的某种历史倒退,电影正是从最初几十秒的 长度到几分钟再到几个小时的发展过程。在此 层面,微电影是不可能真正走进电影院的.或者 说是真正登上大雅之堂的匚然而从另一方面讲, 只要称谓上沾上了电影二字,它必然会具备电 影艺术最基本的特性,就像近几年来出现的“综 艺大电影”一样,虽然制作粗糙,但毕竟是接近 真正的电影艺术的。所以,微电影毋庸置疑是艺 术创作的结果,只是说这种艺术的高低可能有 所不同而已。真正的微电影至少包含了电影艺 术的导演、编剧、摄影、剪辑等基木内容,麻雀虽 小.五脏基本俱全,四川省于2015年成立了“微 电影艺术协会”,便是较为科学的一种概念定位 和理念表达。
从技术的层面来看,微视频也可能是手机 拍摄的,微电影至少都是DV拍摄完成的,微视
频可能是不太清晰的,微电影基本要求是高清 的。微信朋友圈传播的一般只有几秒左右的精 短视频也属于微视频的范畴,微电影的时长目 前-般从十几分钟到六十分钟左右。这也导致 了两者在传播过程中的“辐射长度”,也就是说 微视频更具平民性,人人都可以拍摄微视频;而 微电影己对其创作人员提出了潜在的专业要 求。进一步细化技术分析,“微电影对音乐音响 的要求更高,微视频更多采用现场声和网上音 乐”丿"如果说微视频是一种社交语言,那么微电 影就是一种艺术语言。
在影视合谋的角度中,影视短片的概念在 影视界被称呼J'更长的时间。影视短片当然主 要还是指电影短片,也包含常说的宣传片和栏 目剧等。电影短片具体的又可以细化为专门参 加各类电影节的相较剧情长片而言的入围短片 单元的影片以及一般意义上带有民间性质的电 影短片,和后者最接近的应当是DV的称呼。中 国电影家协会微电影工作委员会成立时,中国 影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康健民认为“短片 的出现曾给世界电影带来莫大惊喜,但当长片 出现并成为主流后,短片就渐行渐远。现在随着 数字技术的普及,相机、手机、平板电脑都可以 成为记录影像的工具,随着网络的兴起,播出门 槛降低,播出渠道多元.短片又重新焕发生机。”① 此外,在网络上播放的DV电影也是值得探讨 的,被称作“第九艺术”的网络电影不同于在网 上播放的电影,而是重在指向于DV这一技术 手段和网络载体。世界上最早的网络电影于 2000年8月在TW诞生——《175度色盲》,这 部电影结合真人拍摄与动画制作,还实现了观 众可以主宰主人公命运的反馈模式。有人说,这 是“一种即时的、互动的、原创的电影方式,并且 深信这是21世纪人类的娱乐梦。”山后来,《DV 小子》的作品还曾在电影频道上演,而现在,在 微电影的视域下,DV电影的创作者使用了更多 样化的媒体。由此看来,微电影又和短片、“DV ①参见马海燕:《中国微电影工作委员会成立陈凯歌 任名誉会长》.中国新闻网2015年7月16日,http:// 址网换替/cul/2015/07-16/址网换替
2015年第10期 总第251期| ■重庆社会科学 QC 全球视好 中国个性| cH^koamo socul 址网换替
电影”的概念密不可分。在此背景下,我们看到 了“大学生’中国梦’系列微电影(短片)征集活 动”的举办,还有一些著名网站举办的DV电影 大赛。电影节上的短片因为“非市场化的专业定 制对于创作者的创作自由度相对比较高,风格 形式各异、实验性的作品层出不穷,从创作规律 性和美学特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20世纪的许 多电影艺术大师在从影之初都有过拍摄短片的 经历……如今微电影不再被称为短片,并不仅 仅是因为时代发展了、称谓改变了这么简单,而 是跟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美学思潮等等方面 的深刻变化相关。微电影是经历和适应了电视 时代、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形成的影 像作品。”何
影视短片的称呼主要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讲 的,强调一个“短”字,过于强调“短”字和微电 影对电影的强调有着很大的区别。正如前文所 讲,微电影更强调的是电影的艺术性,鉴于此 短片的说法可以被微电影的概念更好地取代 To但单纯从时间的角度,前文所述的入围各 类电影节上的短片单元的短片一-般情况下时长 都是至少几十分钟的,是比一般的微电影要长 的。当特例出现时,短片也容易被误读为微电 影,如戛纳电影节著名获奖短片《黑洞》只有三 分钟,很多地方将其称为微电影,这同样是不 科学的。
探讨微电影和微视频以及影视短片等的 “分野”问题,具有指导创作的重要现实意义微 视频以电视和网络为主要载体,重在表现不同 于文字表达的视觉传达行为;影视短片是一个 有些过往的俗语性质的概念,主要用在特定场 合的播映(如会议等);微电影相对是一个新兴 的以电影和网络为主要媒介的更强调艺术性主 体和观众反馈的创作行为。
许多高校设置了“微视频创作”课程"从传 媒的角度看是比较科学的一种界定,但如果从 艺术创作的角度,必须上升到“微电影创作”才 更具有学理意义和学院派特色。一•般的网络媒 体都具备了微视频的传播功能,但从微电影的 角度.则是更为专业的网站在重点操作的内容,
如爱奇艺、乐视等。
历史需要分野,学科需要分野,微电影与微 视频等的“分野”是中国电影市场创作科学有效 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短片可以在常规电影节 上获奖,视频可以在任何新兴媒体上传播,微电 影在国际范围内越来越倾向于建立自己的单独 领地,于是微电影节在国际范围内方兴未艾,微 电影成为了影视界的热门话题。但大量的微视 频性质的作品充斥微电影节,给评委造成了困 惑,许多专家将这类作品起了另外一个名字:微 纪实.分野问题在学术界和专业创作领域目前 看来还有-•段路要走。
二、微电影的创作分类辨析
传统电影最常见的也是相对最科学的分类 之一便是将电影分为:商业电影、艺术电影和实 验电影。如果将微电影整体纳入电影艺术创作 的范畴,此分类同样适用,即微电影也分为:商 业性的、艺术性的和实验性的微电影。商业性的 微电影在网络上一般点击率很高,背后有着明 显的投资行为,艺术类的微电影依然是获奖的 主要阵地,实验性微电影目前可能尚未建立起 真正的影响力以及有知名作品出现。与网络大 电影的付费模式不同,网络商业微电影目前都 是免费的.这种模式恐怕会在今后的商业潮流 冲击中发生微妙的改变。“艺术微电影可谓微电 影中的贵族,它以强烈的批判性、探索性、先锋 性,以及不媚俗、不媚众的高姿态使自己曲高和 寡,成为了真正的艺术品。”凶
从叙事的角度,微电影可分为:故事类微 电影和非故事类微电影(包括没有讲述完整的 故事,或者故事完全没有按正常逻辑进行展开 以及戏剧类微电影等)。故事类微电影和电影 故事片一样是当下创作的主流。而从主题的角 度,青春、爱情、家庭等元素往往是重点表达的 内容。很多作品暴力色彩较为突出,已经引起 了业界和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由于缺乏明星 演员和大场面等,微电影在吸引观众方面除了 非常规内容以外如何克服创作难度等问题值 得我们认真思考。但实际上微电影一般都被认
为是有故事的,这带来的结果就是微电影的 故事性强调不够和对故事以外的“非故事”的 挖掘。
很多时候.目前的微电影创作是很难进行 分类的,主要原因在于创作主体在创作时完全 没有明确的创作定向,缺乏电影创作细化的理 论和实践积累,再加上中国电影本身就存在着 模糊的“类型意识”,无法分类带来的后果就是 无法真正进入艺术的大门,处在一种不伦不类、 可有可无的境地。这就要求专业的微电影创作 团队在创作时一定要尽可能明确作品的分类或 者“类型”。
时下,关于微电影还有一个相对较为科学 的分类,即将微电影的创作分为:学院派和非学 院派(通俗意义上的社会类和校园类)。2015年 7月底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了“新学院派电影” 的研讨会,与会专家指出了新时期中国学院派 电影创作的意义和引领作用,呼吁学院派创作 提升电影的质量。因此,这种分类从创作的角度 看也具有很好的“分野”视角。
主旋律微电影(也叫公益微电影)是当下中 国电影生态延续的重要领域,也为微电影的分 类工作注入了强有力的中国式标签。从“天下公 仆”系列到中国网络电视台出品的以“中国梦” 为主题的原创系列微电影(包括《战马》《战地日 记》等),从网络点击量超过两亿多次的《我是郭 明义》系列微电影到河北省推出的《新交警故 事》系列,主旋律微电影搭上了“系列”的快车, 发展态势相当良好。另外,湖南举行了首档主旋 律微电影原创大赛,全国各地也在就主旋律的 议题展开面向青少年和残疾人等的微电影创作 活动。
按照时间对微电影的分类几乎是没有意义 的。但电影史的发展告诉我们电影是从一分钟 左右迅速突破到十分钟以上的,除了极个别以 创意或实验为主的微电影外,微电影的时长当 然一般不能低于十分钟°
都说文艺不分家,确实文艺创作的许多东 西是共通的。曾几何时微型小说一度成为了小 说创作中的重要体裁,但时过境迁,后来终因篇
幅的限制而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微电影的 出现和发展不应以“微”字为优势,应时刻警惕 “微”的短板,在不具备更好的发展时,不应过多 地谈及分类及相关更高层次的问题,
三、微电影创作的创新机制研究
当下中国的微电影创作己经形成了官方认 可、学界推动和社会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政府 (公益)、公司(商业投资)、个人(兴趣与艺术追 求)构成了创作主体中的核心力量,有关微电影 创作的各种创新机制止处在不断地形成和完善 之中。抛开剧作本身、创作的具体手段、制片主 体以及制作方式的变化等,当下微电影创作的 创新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命题创作机制依然可以发挥较大的生 命力。命题作文对于文艺创作固然有其缺点,但 也是文艺创作前进的方式之%在借鉴《纽约, 我爱你》《巴黎.我爱你》的基础上,中国拍摄了 《成都,我爱你》。2014年,巴西又在借鉴了这三 部电影的基础上拍摄了《里约,我爱你》。这儿部 作品都是典型的以爱情为命题的国际范围内的 展开创作的城市电影合辑。命题广告更是由来 已久,前几年雅虎同时召集了张艺谋、陈凯歌和 冯小刚三位导演同时拍摄雅虎搜索的广告,一 时间成为比较创作的热名词,同样的主题,命题 的好处是可以横向提高作品的质量和创作广 度,实现同一内容创作的百花齐放和风格等的 直接比较匸微电影的命题创作可以实现广义主 题和微意创新的更好组合,即命题常规电影和 命题广告的优势组合。各种微电影大赛、微电影 节是目前命题创作的主流。
二是微电影创作的“互联网+高校电影联 盟”模式需进一步推广匚微电影的创作,从群体 人数和数量的角度看,高校尤其艺术类高校是 最大的创作阵地.从传播的角度看当然是网络, 鉴于此,微电影可以被称为“互联网+髙校电影 联盟”。互联网与高校的校企合作己经展开,爱 奇艺等己与众多艺术类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 前不久的2015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上成立了 “中国艺术院校艺创联盟”,无疑将会对“互联
2015年第10期总第251期| *重庆社会科学 Q7 全球视好 中网个性 | CH^OQINO SOCIAL SCIENCES '
网+高校电影联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 互联网企业下一步还应在髙校建立微电影的研 发和实验中心,将作业、参赛作品、实习作品、实 验作品、校园(社会)公益作品等打包联动,实现 高校微电影创作的整体集群机制。从高校的角 度看,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传媒 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四川传媒学院等在这方面 走在前列。
三是传统影视媒体是微电影创作的重要阵 地一央视电影频道和峨影频道等专业频道以及 众多的高校广播电视台为微电影的播出提供了 重要的补充平台。短时期内微电影还不可能对 传统的栏目剧造成大的冲击。原因在于栏目剧 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更加契合电视媒体的操作和 技术、艺术要求,加上观念上的影响、栏目剧的 喜剧风格、方言特色等使得栏目剧成为了大众 认可的节目形式。微电影因其电影的名称和拍 摄模式与电视媒体的运作还存有较大的区别。 微电影进入院线(不管是何种院线)仍是衡量成 功与否的最大标签之一要想进入院线,目前来 看和作品的导演的知名度有很大关系.刘奋斗、 肖央和王太利等人是目前拍摄微电影相对有名 的导演。优酷出品的“犬师微电影”自2012年举 办以来,己邀请了顾长卫、许鞍华、蔡明亮、金泰 勇、吕乐、吴念真、黑泽清、张婉婷、姜帝圭、杜可 风、舒琪、黄建新、严浩、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等 十几位著名导演的参与,并且作品会在当年的 香港国际电影节上进行展映,极大地提升了微 电影与电影的关联以及市场影响力。而实际上 微电影对于电影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为电 影培养人才,主要是导演的培养。按照惯例,长 片和短片相比,抛开资金等方面的因素,拍短片 实际上难度不比拍长片简单。好多知名的导演 再回过头来拍短片时都声称很难驾驭。这有点 像从电视剧到电影的改编,做加法容易,做减法 难。微电影拍得好的人,只要时机成熟,能够相 对比较顺利地登上常规电影导演之路。李安、贾 樟柯等人在真正成名前都是靠短片走上创作之 路的。
四是微电影要从优秀的广告中吸取创意。
创意应该成为微电影创作的关键词,而创新是 常规电影的核心。创意和创新的区别在于创意 往往就是一个点子、一个想法,是很容易实现的 创作「而创新是一个大的概念,需要技术、人员、 资金等支撑才可能实现。事实证明,广告比较发 达、创意比较多的法国和TW地区,微电影的创 作确实出现了蓬勃发展之势。金马广告节、戛纳 广告节和他们的电影节交相呼应,实现了创作 和创意的良好结合“在央视六套播出的原创微 电影《绑架》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影片讲述了 一个女孩被劫匪绑架放在汽车的后备箱里,一 路苦苦求救无果;机会终于出现了,一个小孩发 现了她,但这时汽车启动了。镜头一转,被绑的 女孩变成了一只可怜的小狗,正在汽车后备箱 里不停地向人求救,原来这是一部带有广告特 点的呼吁保护动物的公益微电影"而动漫较为 发达的美国和日本,同样实现了动画电影的创 作、创意的二合一。
五是微电影或许还可以从“系列电影”模式 中吸取经验或教训,虽然出现了“天下公仆”系 列微电影和“中国梦”系列微电影,但对于“系 列”这方面的扩展,当下的微电影还没有完全融 入到一个完整的体系之中。就中国的系列电影 来说,创作者在拍第一部的时候通常都没有后 续拍摄的计划,诸如系列电影《画皮》《太极》《四 大名捕》等。与此相比,好莱坞“系列之风”电影 的大肆盛行不仅使得我们看到了系列创作的契 机,并体味到创作者缜密的思维方式——“系 列”便是创作的初衷。相应地.带有中国特色的 定向创作思维无疑也出现在了微电影中所以 微电影应觉察到系列化创作的思维问题,打破 被束缚的僵化的条条框框.讲究突破的同时更 要学会整合资源、完善创作思路体系,以弥补其 不足.“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的投 拍在创作上就实现了新的突破,是剧本、策划和 系列概念思路较为完美的结合,
六是微电影应坚持原生态的创作路线,多 一些批评的视角.发挥常规电影不好发挥的批 判功能。“回归电影文化的本体,中国电影发展 的新常态背景下,原生态是更需要探讨的重要
命题。新常态与原生态的关联、参照能够为中国 电影的创新和竞争Z路提供内涵层面的思考和 总结,而这有时才是中国电影致胜的敏敏词换替能 应该成为微电影传播的最大优势之一。
总之,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是影视传播如 鱼得水的时代。微电影使得《电影手册》里的“自 来水笔”得到了富足的践行,人人都可以自由书 写,书写一个无胶片却有灵魂、有思想的精彩故 事。微电影的名称得到官方的和学界的进一步 认定和重视,为其发展确立了正常的话语体系 和创作流程。微电影和微视频、影视短片等的 “分野”,可以视作是电影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以及需要突破的议题,微电影创作的分类辨析 为其创作的创新机制问题提供了思考基础,创 新是传统电影的生命线,创新机制可能是微电 影发展的最大瓶颈所在.也是在电影的大网下 游击突围的重要路线所在。
在世界电影进入120周年,中国电影进入 110周年之际,在电影史的新起点上,从短片到 微电影的概念,从址纯视频到艺术的界定,是影 视合谋而分野的轨迹,是艺术创新之流开花结 果并不断剪枝修正的过程,这些都证明微电影 的发展仿佛是依然行走在苍茫的大路上.路途 遥远而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冷冶夫:《关于“微电影”和“微视频”》,《数码 影像时代》2015年3期,第110页
[2] 黄会林彭吉象等:《电影学导论》,髙等教育 出版社,2008年,第301页
[3] 马诚:《探析微电影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当 代电影》2014年5期,第117-119页
[4] 杨晓林:《微电影的特征、分类及传播》,《民族 艺术研究》2015年2期,第18~27页
[5] 朱善智:《中国电影发展的“新常态”和“原生 态"》,《中国电影市场)2015年7期,第17-19页
(编辑、校对:张晓月)
2015年第10期 总第251期:31垂丿夫社会科学 QQ 全球视好 中网个性| CH^OQINO 8OCU^ 址网换替8
不管是有关案例,还是有关动画、视频制作,只要您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联系我们。
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回复您。
公司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海泰北路云锦世家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0-2019 天津天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本站视频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津ICP备14005706号-15 家电维修
友情链接: